地球上有许多未解之谜,有一些谜团,人们迟早都会解开,但还有一些,因其自人类文明蒙昧初醒的开端之境,纵使扒开深厚的历史尘埃,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谜团,而它们真正的身份信息可能再也没有答案。
比如,三星堆。
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如果只是粗略地浏览,不难有这样的感觉同一时代的文物哪怕出土地相隔万里,其外观也总会有一些通之处。
简要地说,这是因为华夏文明流传深远,的每个角落都与文明主脉有过交集,所以在出土文物上便往往体现出相似性。
但是,唯有走在三星堆,眼睛看到的,多是从未有过的新奇。特别是那些摆满陈列架的青铜面具,它们在整个华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青铜面具,摄影?孤城
大禹治水,铸造九鼎时,不曾戴过这样的面具;成汤灭夏,昭诰万民时,不曾戴过这样的面具;姬发克殷,分封诸侯时,也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面具。
再往后,无论怎样的王朝更迭怎样的文化碰撞,三星堆的面具从未在原大地露面。对于一个以不断融合而强大的民族而言,这一点就令人疑惑。
如果非要给一个解释,那只能说,三星堆文化,可能兴起得很迅速,消失得也很突然,没有给世人传播的机会。
01
三星堆,一个自带科幻气质的名字,常能在人们脑海里勾起些天马行空的遐想,而这些遐想也几乎成了三星堆文化的一部分。
不过,这个绝妙的名字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三星堆是个实实在在的地名。长久以,它在当地人口指的是三个相邻的大土堆,三个土堆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名叫月亮湾的U形的土埂。二者组成了三星伴月的风水格局,在一览无遗的广汉原上这曾是颇让乡民们引以为豪的地理形胜。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摄影?孤城
1929年,一个春日的清晨,在月亮湾旁疏通水渠的燕道诚父子意外刨出了一个堆满玉器的藏宝坑。为了独享财宝,燕家人悄无声息地将坑里的宝藏进行了转移和藏匿,并立下严格的家规,禁止同任何人透露藏宝的事情。
大半年过去了,燕家老少守口如瓶,一切都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燕道诚这才揣上几件玉器,神不知鬼不觉地到成都寻求变现。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燕道诚怀里的玉器刚在古玩市场露面,就吸引了古董商人的目光,广汉挖到古蜀宝藏的秘闻也不胫而走,在古董圈子里流传开。
一时间,文物贩子地方军阀官员学者和外人全都闻声而至,在月亮湾一带打探消息甚至掘地寻宝。
祭山图玉嶂,摄影?孤城
1934年,华西大学的洋教授葛维汉曾组织人手对月亮湾展开首次科学考古,但发掘工作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强烈抵制,只持续十天便宣告终结。
紧接着就是席卷全的战争和层出不穷的动乱,初露端倪的古蜀遗珍也只能在人们注意力的末端,任由劫掠与毁坏。
新成立后,月亮湾考古虽得以重启,但受时局所限,发掘工作只是浅尝辄止,三星堆文化最惊艳的那一部分始终深藏不露。
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摄影?孤城
时间到1980年代,华夏大地重归和,全人民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生劳作之,月亮湾也立起了很多高耸的烟囱,而那三个显眼的大土堆则成为当地砖厂取土的好地方。
1986年7月,几个正在挖土的民工偶然翻出了十几件玉器,考古人员迅速赶,对现场展开发掘,很快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被发现,一件又一件铸造精良的青铜人像与面具相继出土,数量之多,体型之大,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
在沉寂半个世纪之后,真正的三星堆考古大发现拉开序幕。
02
从成都乘坐高铁,不到20分钟便可抵达广汉,出站后打车10分钟就能到三星堆,如果不特别说明,司机师傅会默认目的地是三星堆博物馆,而不是出土宝藏的三星堆遗址。所以,我们下车后环顾四,并没有看到呈星状排列的大土堆。
后了解到,早在30多年前,那三颗星星就已经不见了。那时三星堆还不是文保单位,取土烧砖不受限制,考古发掘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砖厂挖土的速度,等发现祭祀坑的时候,三个大土堆只剩下半个了,岌岌可危地立在那里。
青铜残片,摄影?孤城
而随着越越多的文物惊艳亮相,人们才意识到那三个土堆很可能是存留了数千年的古祭祀台,与之对望的那个月牙状土埂应该是尚未磨灭的城墙根,所谓的三星伴月或许就是某座古蜀都城的遗迹。注后续的考古研究表明,三个土堆和月亮湾土埂都是城墙的残留
这座都城在地面上的印痕已基本消失殆尽,但地下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土宝物。考虑到对遗址的保护,三星堆博物馆并没有直接建在遗址核心区,而是建在了两公里开外的鸭子河畔。
青铜铃铛,摄影?孤城
我们穿过博物馆大门,沿着林荫道走进一座展厅,在乎漆黑的空间里,两行对立的青铜人面像闪烁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光。
人像的尽头摆放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面具,那是一张完全不符合人类特征的容貌,两个大耳朵像扑扇的翅膀,鼻子像隆起的山丘,脸颊的肌肉卷起两道漩涡,涡心停留在鼻翼上,应该算是鼻孔,纤细的嘴巴贯穿了整个面部,嘴角挂着一缕祥和又诡秘的微笑,而最令人诧异的是两个长长的柱形眼球,呈放射状陡然耸立,像是在眼眶里镶嵌了一副双筒望远镜。
面具通高66厘米,两个耳尖的距离有138厘米,是三星堆所有出土面具最大的一尊,考古人员猜测它很可能是某位蜀先祖的形象图腾。
李白在蜀道难写蚕丛及鱼凫开何茫然,尔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秦并巴蜀之前,被群山环抱的古蜀一直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关于古蜀的开君主,史书上仅有寥寥数语,却也描画出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纵目。
晋华阳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对纵目的理解向争议很大,曾有人以为纵目就是竖着长的眼睛,就像二郎神额头上的第三只眼一样。看到三星堆纵目面具后,人们才恍然明白,原纵是直立向前的意思,而古籍里那些不可思议的记述竟然也都是真的。
那么,直立生长的眼珠又该作何解释呢?是提升视力的工具?是增强气场的饰品?还是缺碘导致的病变?亦或仅仅是眼睛崇拜的艺术呈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读,离真相可能很,也可能很远。
青铜神坛残件,摄影?孤城
03
8月27日 ,最早发现的大铜椅靠背终于露面了,原是一个巨大的铜面具,就一只耳朵就有28.5厘米。接下有不断的新发现,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满坑的象牙,在象牙的下面覆盖着大量的青铜器,在象牙的间有一只巨大的手也伸了出
这是1986年陈显丹教授在主持发掘二号祭祀坑时写下的考古日记,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考古老手少有的惊诧和狂喜。
二号祭祀坑发掘现场,网络图片
铜椅靠背就是纵目大面具,它真容显露的时候,在场之人无不啧啧称奇。而更吊人胃口的是那只比人头还大的手,与它相连的又会是什么西呢?
当考古人员心翼翼地把象牙拿开,才发现那是一尊已经断作两截的巨型青铜人像,五六个人耗尽全身力气才将它的上半身抬出祭祀坑。
铜像上下合体后,高达2.62米,重约180公斤,是世界上已知最高最完整最古老的青铜立人像。
然而,震撼人心的不只在于它庞大的体型,更在于它精美繁复的做工。
大立人头戴莲花状高冠,方颐大耳,眉眼犀利,身着三层衣物,肩佩绶带,两臂错落举于胸前,双手空握呈环状,双脚戴镯,赤足立于一兽面台座上。
精琢细刻的纹饰通身遍布,有龙纹兽面纹云雷纹鸟纹虫纹回纹目纹圆圈纹方格纹等等,种类之多,叫人眼花缭乱。
与大立人对视,一个疑问自然浮上心头那双夸张的大手里握着的究竟是什么?
是一根象征力量的大象牙吗?弧度似乎刚刚好;是那柄代表王权的金杖吗?粗细又好像不太匹配;还是用礼天祭地的玉琮或玉嶂?也许仅仅是一个拥有特殊含义的手势?这些猜测都能讲出些道理,但又都不足以令人彻底信服。
04
博物馆里有一幢现代风格的白色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的幽深晦暗,这座建筑的内部却是异常通透明亮。
整个展厅被玻璃隔断一分为二,一侧是形形色色的游客,一侧是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游客们显然对面前的一切充满好奇,瞪大了眼睛四处察看。但工作人员对聚集而的目光毫不在意,只全神贯注于手的工作。
这是三星堆文物保护和修复心,一座半开放式的展馆,展览的内容就是繁杂而漫长的文物修复过程。
文物修复心,摄影?孤城
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发掘8个祭祀坑,出土文物余件,其大部分都被打碎或焚烧过,很多文物在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已经和原貌大相径庭,以至于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也无法准确识别。
譬如著名的金权杖,刚从土里刨出的时候呈薄薄的片状,宽度和长度恰似现代人的腰带,当时考古人员认为这是条纯金打造的腰带,它的主人应该是古蜀的某一位王。
后在修复这条腰带的过程,发现了一些碳化的木渣,经进一步的研究确认,这条金带里原包裹有木芯,所以它根本不是什么腰带,而是一柄金杖。
金杖与纹饰,摄影?孤城
金杖长1.42米,重约500克,一端刻有精美的纹饰,纹饰包含四种元素头戴五齿冠的人面像羽箭以及被羽箭连起的鱼和鸟。
这四个简单的图像被考古人员解读出大量信息,而综合所有信息最终得出了一个可能的推论鱼鸟组合的图案是鱼凫族的族徽,金杖则是第三代蜀王鱼凫王至高权力的象征。
金面具,摄影?孤城
权杖这样的器物有着深刻的西方文明烙印,曾有学者断言,以其文化背景和用途看,权杖在甚至整个远地区都不可能存在。
三星堆金杖的出土打破了这种论调,但同时又带了新的疑问金杖是三星堆文化的原创作品吗?还是说古埃及或古巴比伦的影响力曾经辐射到了四川盆地?抑或是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之际,古蜀人的足迹就已经跨越了帕米尔高原?
05
如果把三星堆博物馆所有的藏品按资排辈摆成一排,那么占据C位的不是纵目大面具,也不是大立人或者金杖,而会是一棵树,一棵3.96米高的青铜树。
3.96米只是残高,由于树顶端的部件尚未被发现,它的原始高度已无从得知,可即便如此,这棵树也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一号青铜神树,摄影?孤城
青铜树矗立在一个空旷的展厅,树身被环绕一圈的射灯点亮,通体闪烁着熠熠的辉光。
树干分为三层,每一层有三根枝条,每根枝条又分出两三个枝杈;其有一短枝上翘,枝头有镂空的花蕾,一只昂首翘尾的鸟立于花蕾之上;长枝则柔和下垂,枝头都挂着果实,果实呈尖桃状,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树干一侧另有一条弓身爬行的长龙从树顶缓缓降临。
抬头仰望,墨蓝的穹顶犹如深邃的夜空,上面布满了花鸟和枝叶的投影,仿佛整个展厅都笼罩在大树的阴翳之下。
青铜树局部,摄影?孤城
这棵树也自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刚出土的时候只是2700多个不起眼的青铜残片,工作人员耗费十年光阴才将这些铜片完美复原,并将其被命名为三星堆一号神树,在它后面又陆续出土了七棵青铜树,体型有大有,姿态也各不相同。
相比于威严的铜像和面具,青铜树给人以天然的亲感,这种亲是刻在骨子里的。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对树木的依赖就未曾断过。人们用果实裹腹,用树叶遮体,用枝干狩猎取火搭建房屋树木给人以庇护,人类的生存才有了着落,同时树木高大的形象与旺盛的生命力,也驱使着人们去思考生存以外的西,于是就有了对树的神化和祭拜,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棵青铜神树。
青铜鸟,摄影?孤城
树木崇拜是广泛现象,并非三星堆文化所独有。上古典籍山海经就记录了两棵神树一曰扶桑,一曰建木。
山海经惜字如金,描述得并不详细,但后世的诸多古书却做了大量演绎,说扶桑树上住着十只太阳鸟,这些鸟会轮流背着太阳上天,通常一只在空,九只在枝头。突然有一天十只鸟都飞到了天上,十日凌空,人间瞬时沦为炼狱建木生长在一个叫都广之野的地方,树上有花叶和果实,还有飞鸟悬龙,但树下却没有影子,一个叫众帝的天神会顺着这棵树从天界下凡
青铜大鸟头,摄影?孤城
这些记述同三星堆的一号神树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一些学者用大量篇幅洋洋洒洒地论述神树的身份,但好像列举的论据越多,对不上的地方也越多,所以这棵青铜树代表的到底是传说的扶桑建木,还是古蜀大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某棵大树,至今也无定论。
06
其实三星堆文化与原文化的相通之处不只在神树,除了面具人像金杖和金面罩这样辨识度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文物,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青铜尊青铜罍léi和青铜盘等明显带有殷商风格的器物,还有玉戈牙璋陶盉hé 等同夏文化一脉相承的玉石器和陶器。
三星堆青铜尊,摄影?孤城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并非如李白在诗所言,崇山峻岭也没有彻底阻绝人烟,古蜀和原之间必然存在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如是,则又牵扯出整个三星堆最大的悬念三星堆文化为什么没有走出四川盆地?它消亡的原因又是什么?
三星堆陶盉,摄影?孤城
考古学家根据遗址文物的堆叠状态和泥土里突然断的文化层,并结合在古书上寻到的洪水信息,描画出这样一幅图景
昏暗的神庙里,憔悴的蜀王正跪坐在神树下闭目祈祷,突然一道寒光从窗外射入,满屋的青铜神偶面容闪现,紧接着滚滚雷声炸响,老王的身体不由得颤抖了一下。大雨已经陆续下了数月,鸭子河里波涛汹涌,随时都有洪水破城的危险,城百姓人人自危,纷纷弃家逃难。
老王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洪灾了,痛苦的回忆让他的表情渐渐扭曲。良久,他睁开双眼,缓缓站定,那个他曾一直躲避的议题终于有了答案迁都。
青铜持鸟立人像,摄影?孤城
临行前,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在蜀王的命令下,士兵们把宫殿里的珍宝和神庙里的铜像礼器全都搬出,投进了熊熊大火,冲天的火光,人们长歌当哭,向故土祖先和过去告别
几天后,巨浪呼啸而,转眼间城市灰飞烟灭,祭祀坑也被淤泥深深掩埋,几千年以后,人们终于发现了它们,看到它们惊艳又唐突的模样。
当然,这只是一种看似合理的推测,真正导致三星堆古城消亡的也或许是地震战争甚至疫病。考古工作还在继续,当下所有的结论都有可能被明天新发掘的出土文物所否定。
这就是三星堆,这里的一切都是谜团,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甚至不在文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己想听到怎样的回答。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分享
上一篇:【体验】2023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下一篇:【关于】花莲旅游业者吁民进党当局解除禁团令,国台办回应